广告位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运营 >

中文互联网文化,从追逐流量到寻求质量的路还

2019-11-20 14:32运营 人已围观

简介 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不久前马...

t010d34733f2603eb66

“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不久前马化腾在知乎的提问,引发了较大范围的波澜与话题讨论。

中文互联网文化,从追逐流量到寻求质量的路还有多远?

日前,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公布了马化腾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提问数据,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有 3300 多个回答,而回答者来自近百个行业的用户。涉及数据存储和传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5G 通信、电池技术、汽车、流行病学等诸多领域。

它能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讨论,笔者认为大概有几个原因:

一是,一向低调的马化腾居然也会在知乎提问,这种反差带给人们的一种好奇心与扩散的话题效应;

其二是,在互联网上,深度话题的探索与思考是有很大的市场与需求,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

其三是互联网的平台广场效应的释放——互联网一个大的空间与广场,有各行各业的资深行业人士与以及各种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它们一直潜伏于互联网的深水区,马化腾在知乎的提问把他们都炸了出来。

但从今天的互联网环境来看,如果没有知乎,没有马化腾的这一提问,这样一群能够为互联网贡献优质内容与深度思考的创造者或将一直潜伏在深水区,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因为在今天的互联网内容领域,各大平台都在转向社交娱乐化,能够给予各垂直领域研究者、思考者、科研工作者等群体施展才智,让他们发声的平台少之又少。知乎也在这里成了少数的几个例外。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从今天互联网的现状来看,就如知乎周源所说的,不需要更多的流量,而是需要更好的质量。

一方面,流量是当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市值、未来前景、KPI 机制下的绝对核心。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许多原本有产出深度内容质量的社区被娱乐化大潮挤占了生存空间。过去那些老牌的具备一定质量的话题社区,许多已经衰落或转型。

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推荐、无限刷屏、迎合用户注意力的信息流正在成为许多内容平台的标配。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形成了以流量为中心的运转机制。

当然,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碎片化时代快餐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需求,但它所产生的负效应一方面是导致内容偏向低俗化,一方面是功利化——比如通过奖励机制让用户沉迷于刷新闻赚金币。

作为互联网公司而言,盈利是第一要务,但如果这种流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机制驱动下,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都沉醉在娱乐至死的奶头乐之中,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互联网文化。

这也是为何我比较认同周源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谈到的一个观点:

互联网上不仅仅是流量文化、粉丝文化和功利文化。而是需要一种认真你就赢了的文化,这是一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和追求新知的文化。

回顾国内互联网的现状,今天的国内互联网已经创造了与硅谷科技巨头市值比肩的大公司,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公司的中心。

当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 20 家互联网公司当中,中国占据了 9 家,美国占据了 11 家。相比5 年之前,中国仅占据了 2 家,而美国占据了 9 家。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在释放赶超美国的能量与潜力。

这其实也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体量与影响力愈来愈大之后,它所背负不仅仅单纯从盈利层面拿出满足资本市场的财报数据,而更多是对未来网民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根据今年互联网女皇报告指出,互联网设备和用户在过去一年增长持续放缓,截止 2018 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虽然已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但用户增长率为 7% ,低于上年的12% 。

中文互联网文化,从追逐流量到寻求质量的路还有多远?

互联网新增用户增长已经见顶,新旧网民的更替中,更多的互联网原住民在成长与成熟,它们对更高的内容质量有了更多的诉求。

而领先的科技巨头自然要有领先的文化输出。从谷歌到苹果,从 Facebook 到亚马逊到Quora、Twitter 等,美国互联网公司给全球输出了极客文化以及不作恶、崇尚开放、自由、个性与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尊重用户隐私的底线与原则,而价值观不仅影响公司的行事准则,更影响到网民的行事作风与内涵。

但当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尽管已经告别了硅谷崇拜,但还没有准备好从文化层面形成价值观输出。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国内来说,如何提升整个互联网的内容质量,继而提升网民素养与内涵是当前至关重要的一步。

信息流不是内容消费升级,而是消费降级

而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从社交媒体到短视频直播、到二次元社区与新闻资讯类平台,整体上呈现短链条、浅层次的社交与内容狂欢,一个例子是,从当前各种资讯平台到直播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与信息流模式,用户刷出来的迎合短时间眼球刺激的内容快餐,它欠缺知识的积累与连贯性。

这种内容快餐模式像极了美国19世纪末流行的“黄色新闻”。19世纪末,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为吸引读者注意,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

中文互联网文化,从追逐流量到寻求质量的路还有多远?

在内容过于肤浅之外,甚至刻意采用易于引起歧义的标题和版式,这与今天中国互联网流行的抓眼球的流量玩法如出一辙,它带来了短期的流量吸金效果,但对于整个互联网文化的积淀与提升并无益处。

它没有引导人们去通过一个问题凿出一个洞口,带来一连串的深度的思考与发问,去推动更多人参与深度的话题讨论,促成对社会问题、科学、哲学与各产业等问题的解决,而是满足当下的无需思考的感官刺激。

普利策《世界报》这种“黄色新闻”在美国报业史上一度臭名昭著,因为它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没有坚守它的使命、原则与底线,也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 当下信息流模式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平台的高质量调性来维持它的公司品牌声誉赢得尊重,这要求它们应该从内容层面引导网民从浅薄走向深度思考与理性思辨,推动内容消费升级,而非内容消费降级。

当然,也有人说知乎是内容质量社区的一面旗帜与标杆,也是内容平台的一股清流,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现状却在诞生更多的资讯内容头条。它们为巨头带来了更多流量,但用户却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将碎片化时间虚掷于各种娱乐休闲之中补充着枯竭的多巴胺,这给用户带来的是意义空虚与价值迷茫。

这其实是科技巨头在追逐流量与利润的路上与社会责任上产生了冲突。

当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需要对用户的成长负责

如果在中美互联网发展到并驾齐驱之时,中国互联网平台未来依然是通过获取流量为核心的思路去迎合用户的低俗化、浅薄化的需求,它带来的负效应往往是一方面是让用户为各种娱乐化内容产品上瘾无法自拔,网民浮躁、空虚与精神上的贫瘠成为常态。其次它会带来了更多的争议与社会问题。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巨头们也都开始在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比如说从谷歌到 Facebook,从腾讯与抖音都针对旗下的相关的流量型应用推出了防沉迷功能,但如果整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不改变,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就如《卫报》所指出的:科技公司推出防沉迷功能,就跟买烟时附赠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剂一个道理。

而随着用户走向成熟,流量导向的模式下的内容质量也很难满足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互联网平台要确保它的后续的留存率和续费率,需要依赖产出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增强互联网内容的厚度与深度。

它应该怎么做呢?

在笔者来看,互联网平台首先应该需要调整平台机制与内容产出的方向,平衡流量与质量的冲突以及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天平,它需要从内容质量输出层面去考虑对网络个体的成长担负一定的责任。

其次是从机制上塑造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与内容的连贯性。

比如我们从知乎的模式来看,它多年积累的优秀回答可以反复利用。三五年过去,相关的问题回答会一直处于更新与信息扩充的状态中,这是通过平台的模式赋予内容的连贯性与丰富性来推动知识的积累与完善,帮助个人的成长的案例。

其三是如何让更多个体发声,塑造更为平等与理性的互联网文化颇为关键

推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理性发声并不容易,它依赖高质量的内容与理性思辨的平台氛围,才能连接推动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参与到互联网平台来带动下一代的成长。

知乎 CEO 周源在乌镇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在课外培训机构教小学语文的老师,她从12年开始就一直做知乎公共编辑志愿者。过去 6 年,她做了 50000 多次公共编辑,帮提问者纠正语法、错别字、表达方式等错误。

它其实也是内容平台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方向——去鼓励更多的个体站出来发声让自己成长并帮助他人,平等对话,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它能塑造更为平等与理性的互联网的文化。

当然,这涉及到互联网巨头当下文化的重塑与产品机制的调整,这也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外是通过网络文化输出,塑造更加理性的线上线下氛围与价值观。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上,从过去霍金离世到最近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等诸多热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有许多无价值、互怼的情绪化信息噪音产生。浮躁的粉丝文化、情绪化以及充满戾气的互怼也将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个体。

网络是第二社会,它在不断降低社会沟通和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影响到了线下人们的处事准则与方式,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否某种程度决定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过去有人做过论断,认为 20 年后中国将没有什么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

当互联网不再仅仅依赖流量去获取营收,而是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时,这个时候网络环境会极大影响到社会个体,这需要更多互联网平台去输出的新的行业标准以及良性的文化与价值观,而纯粹以吸引眼球为主的流量思维与文化很难赢得人们内心的认可与尊重。

而如果更多互联网平台开始为用户的成长负责,去调动用户参与更有意义与质量的内容生产与话题讨论,去推动一种共同成长的文化,坚守高质量的内容准则,让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能够逐步从浮躁与精神贫瘠的状态中走出来变得更加丰盈充实与理性时,它也将影响到线下个体的社会面貌。

这或许是未来互联网平台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通过平台机制与内容产出机制引导文化与价值观的改变,让网民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帮助他人变得更好,这才是中文互联网未来要走的路。

Tags: 中文  知乎  流量  知识付费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83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